微信群里的这些文章,都是谣言!赶紧给爸妈看看

原创 未语静无声  2018-10-16 15:55:49  阅读 7093 次 评论 0 条

timg.jpg

至今年9月初,仅微信专门开发的“微信辟谣助手”已辟谣的文章就达到118万篇。到底是谁在制造这些“灰色信息”?他们为何辛苦而“专业”地制作这些不实信息?

"经济参考报"调查发现,诸多谣言背后存在明显的利益机制,其已表现出分散化生产、产业化生产态势,并且还衍生出诸多传播利益链。

“伪正能量”类谣言层出不穷

"如果你有能力请不要选择添加了亚铁氰化钾的食盐""得癌症的有救了,空前绝后这个竟痊愈,发1次,救人无数""重磅,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",在微信辟谣助手最新辟谣的不实信息中,类似的关于养生、健康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“关心式谣言”比比皆是。

记者翻阅这些谣言文章发现,不少谣言中有所谓权威机构试验、观点,甚至配以视频,如此“专业”的“科普”文章,很可能会迷惑许多读者,进而“温馨提示”转发给身边的亲戚朋友。

除了“关心式”谣言外,涉及儿童、突发事件、手机病毒的网络谣言也占有较大比重,例如"小孩被针扎晕后遭绑架""把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可预警地震"等等。不少读者觉得将这些信息转发可以提醒更多人,是一种“正能量”行为,实则很可能成了谣言的传播者。

“一开始还跟群里转发的人争辩说这是谣言,后来干脆‘呵呵’了事。”济南市民罗女士说,她的亲友群里经常会有人发一些提醒类的文章,如“最近鸡爪不能吃”“豆皮不能吃”等等,让她觉得很是烦恼。还有的采访对象说,现在在亲友群里辟谣成了一件“不道德的事”,会被人认为“当面打脸”或“没礼貌”,很是苦恼。“有一次母亲就严肃地对我说,顶撞群里的长辈,真是不懂事。”有着研究生学历的济南市民陈乔说。

“关心式谣言”不仅会给读者带来一些生活上的困扰,有时还会产生严重后果。如有的读者看到朋友圈文章说,阿司匹林在心脏病发作时是“救命药”,而不知道部分类型的心脏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会“夺命”,最终酿成恶果。类似的报道也不时见于报端。

造谣动动嘴,辟谣跑断腿。虽然许多不实信息被证明是谣言,并且不时被辟谣,但往往每隔一段时间又会重新出现。如每年高考后,某某省“零分作文”就会不时出现,再比如在夏季暴雨、冬季雪天时,网络上往往会传播大量不实事故的信息,其中不少是将视频、照片移花接木,或是直接将原来的文章换一个地名、人名。

山东淄博市张店区警方曾查处过一则谣言事件,谣言文章称“山东淄博市张店二中跳楼学生刘雅婷写给全体教师的一封信!可怜的孩子一路走好……”警方调查发现,类似的文章在网络上已多次出现,内容几乎一致,只是将地名进行了修改,从2014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一座新城市。

除了各类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谣言以外,网络上还存在诸多关于经济热点、社会公平、司法公正、历史事件等领域的误导性分析或评论性文章,这些文章标题耸人听闻但事实却相去甚远,以及移花接木、内容不实但煽动性很强。这类信息往往通过挑起人们对经济的担忧、对弱者的同情、对社会的不满等手段,引发读者点击和转发。这些“灰色信息”的不断传播与泛滥,不仅使网络垃圾信息泛滥,也混淆了视听,给读者带来诸多困扰,成为网络环境中挥之难去的“雾霾”。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dii123.com/post/637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未语静无声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发表评论


表情

还没有留言,还不快点抢沙发?